微信扫一扫

400-861-5777
当前位置:蟹状元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蟹池氨氮超标对大闸蟹的危害

时间:2019.06.04 浏览:6558次
氨氮是由鱼虾蟹的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和底层有机物等分解的产生。由于放养数量多,品种单一,饵料得不到充分利用,将残饵、粪便及各种生物尸体等含蛋白质的物质分解,造成含氨氮大量积累在水和池底,将引起氨氮积累过量而超标。


 

蟹池氨氮中毒常表现为:河蟹爬上岸或在草上不肯下水,四肢无力且壳不硬,并伴有蜕壳不遂症状,镜检蟹体表基本无纤毛虫等寄生,鳃、肝脏及心跳正常,但摄食明显减少或连续几天不进食等。
 

一、氨氮产生的原因
 

氨氮是由鱼虾蟹的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和底层有机物等分解的产生。由于放养数量多,品种单一,饵料得不到充分利用,将残饵、粪便及各种生物尸体等含蛋白质的物质分解,造成含氨氮大量积累在水和池底,将引起氨氮积累过量而超标。
 

二、氨氮对鱼蟹的危害

氨氮是水体中存在的物质,氨氮超标可引起养殖鱼、蟹的生存和生长,轻者导致鱼、蟹生长缓慢,吃食量减弱,引发各种疾病,食用品质差;重者将引起鱼类中毒死亡。
 

三、引发氨氮中毒的几种原因
 

1.池底淤泥过多、密度过大。连年养殖的老池塘不清塘导致淤泥过厚过多,加上每亩河蟹养殖密度超过1500只,这样的模式直接破坏了水体的微生态平衡。
 

2.水草生长不力或较少、换水困难,导致池塘水体自净能力较差。随着水温的升高,各种微生物活动加强,水质极易被污染,造成河蟹氨中毒。
 

3.投饲方法不科学。一是投喂时常将颗粒料投在离水边较近,河蟹吃不到致使大量饲料溶失于水中;二是过量投饲造成残饵,随着水温的升高加速了饲料和粪便的分解,从而导致氨氮超标。
 

4.投喂的饲料鱼不新鲜或保存不当,容易导致腐烂变质败坏水质,并降低河蟹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导致氨氮中毒。
 


 

四、氨氮中毒的防治方法
 

1. 彻底清塘消毒并清除过多淤泥,适当降低河蟹放养密度,建议每亩放养量为800—1000只,这样既可减少河蟹粪便对水体的污染,又可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蟹生长,同时积极养护水草,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加强巡塘,科学投喂。勤观察河蟹摄食情况,结合天气及时调整投饵量;饲料选用正规厂家颗粒料,改四周池边投喂为全池投饵,控制颗粒料在水中的浸泡时间,以防腐败变质坏水。
 

3.勤调水改底。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适时施用EM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同时配合使用生物颗粒底改能有效吸附池水中的氨氮等有毒有害气体。配合开启增氧机将底层的污水充分曝气,使表层的溶氧水和底层的缺氧水充分混合增加溶氧,并将有毒的气体溢出水面。
 

4、用优质优质饲料。饲料营养全面,新鲜适口,易消化吸收,饵料系数低,投饵后残饵少,粪便少,氨氮产生的浓度也就相对的低。
 

5、使用底层微孔曝气,遵循“三开、二不开”的原则。一般情况下,适宜的开机时间多为黎明前3-4点钟,因这一时间由于水生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且产生氨氮等有毒物质再增多,也是一天中最多、最集中的时候。使用底层微孔曝气,就是通过微孔曝气作用,可有效地将水体下层中的粪便、碎屑、残饵分解的产物以及硫化氢、氨氮、亚硝基氮等有毒气体带出水面,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6、在高温季节使用水质改良和底质改良剂,可以降低水中氨氮含量。养殖期间,每10-15天用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全池泼洒,改善水质;用底净宝、沸石粉等生物制剂,改良池底环境,可有效地减少和控制水中氨氮含量,使用剂量参照产品说明。
 

 

点击这里留下您的电话
我们会尽快给您回电